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生活常识 > 正文

老弟结婚送什么礼物(小弟结婚送什么礼物好)

1946年1月,毛岸英从苏联回归,此时53岁的毛泽东因为国内复杂的局势,忙得焦头烂额,还患上了植物神经功能絮乱病症,经常头晕、失眠。

得知儿子从苏联归国,毛泽东抱病来到延安机场迎接,见到已经阔别19年的儿子,心情好了大半。

毛岸英将弟弟毛岸青考上东方大学的事情告诉了父亲,让毛泽东十分高兴,病情也有了好转。

回到住处后,他迫不及待地给岸青写了一封信,信中写道:

岸青,我的亲爱的儿:

岸英回国,收到你的信,知道你的情形,很是欢喜。看见你哥哥,好像看见你一样。希望你在那里继续学习,将来学成回国,好为人民服务。你妹妹问候你,她现已五岁半了。她的剪纸,寄你两张。祝你进步,愉快,成长!

从这封信的字里行间,我们能够看到毛泽东对岸青的思念与牵挂,对于岸青能够取得这样的优秀成绩,毛泽东自然是骄傲的,他知道岸青为了这个成绩付出了多少辛劳。

同时,对于岸青,毛泽东一直是抱有愧疚的,他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:“我很同情岸青,他很小就和岸英流落在上海街头,受尽了苦难,几次被警察打过,对他的刺激很大。”

毛岸英和毛岸青为何会流落街头呢?这大概是毛泽东内心永远的伤疤吧!

1927年秋天,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后,为了开展土地革命,带着队伍上了井冈山,当时毛岸青只有4岁,从此父子分离近20年。

1930年,杨开慧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,当时毛岸英8岁,毛岸青7岁也被抓了起来,后经组织营救,才将孩子们放了出来。

杨开慧被捕后不久,因为坚决不向反动派妥协,被敌人残忍地杀害了,从此岸英兄弟就失去了母亲。

为逃避反动派的搜捕和迫害,小小年纪的他们经历了各种困难,后来被组织送到上海党组织创办的幼稚园里生活。

然而好景不长,幼稚园被敌人查封了,组织上便将兄弟俩寄养在地下党员董健吾前妻黄慧光家里,前妻并不知道岸英、岸青兄弟的真实身份,因为家中已经有了4个孩子,再抚养岸英兄弟,自然艰辛,尽管有董健吾打来钱作为补贴,却依然过得很辛苦。

这样的生活下,黄慧光经常发脾气,有一次她生气打了两个孩子,岸英和岸青是个倔孩子,便负气离家出走了,并流落到了街头。

黄慧光当时以为两个孩子是耍脾气,很快就会回来,直到晚上的时候才开始着急起来,并告诉了董健吾,等组织派人去寻找时,两个孩子早已经失踪了。

毛岸英后来是这样回忆兄弟俩流浪时的生活:睡马路呀,给人拖地板呀,从垃圾箱里找破烂呀,全干了……

最不幸的是,在流浪时毛岸青因惨遭特务巡捕的毒打,两耳失聪,留下了脑震荡的毛病,这个病情一直缠绕着岸青。

他们流浪了很长一段时间,组织上才重新找到他们,并将他们送到了苏联去。

他们明白,自己之所以会吃这么多的苦,完全是因为自己的父亲是毛泽东,但是他们并不怪父亲,他们知道,父亲是为了这个国家在和坏人做斗争,他们的母亲也是因此而牺牲的。

在苏联,兄弟俩才过上了一段安稳的生活,物质生活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。

兄弟俩最初住在莫斯科郊区的共产国际第二儿童院,因为吃过太过的苦,所以两兄弟更懂得相互照顾,岸英虽然只比岸青大一岁,但是却处处照顾弟弟,帮他洗衣服,给他留好吃的。

毛岸青也很懂事,尽管自己半夜常常头疼的睡不着觉,却从来不告诉哥哥,并坚持学习,通过努力,考上了大学。

1946年初的时候,岸青本来应该和岸英一块回国的,但是考虑到国内复杂的局势,以及岸青的身体,毛泽东还是让他留在苏联,毕竟当时苏联的医疗水平要好一些。

一直到1947年,毛岸青才回到祖国,因为战局紧张,毛泽东就安排他在大连休养,但是精通俄语的毛岸青却没有闲着,在休养期间,把精力都用在翻译马列经典著作上,他的懂事,让毛泽东十分欣慰。

新中国成立后,毛岸青迎来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,不但见到了父亲毛泽东,还能够跟兄长在一起,父子三人总算是团聚了,如果母亲在的话,那该有多好啊!

然而,朝鲜战争的爆发,为了保家卫国,毛岸英主动请缨参加了抗美援朝,于1950年10月25日在美军轰炸机的空袭下牺牲了。

这个消息对毛岸青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噩耗,在母亲牺牲后,岸英与岸青兄弟相依为命十几年,他们之间的特殊情感并非一般的兄弟情能够相提并论的。

在这样的打击之下,毛岸青的病情再次发作,身体状况也变得很差,在这样的情况下,毛泽东同意将毛岸青再次送到苏联疗养。

因为长期使用激素,那段时间毛岸青整个人浮肿严重,毛泽东得知这一情况后,也是十分心疼,天底下哪有父亲不疼爱自己儿子的?

1959年,毛岸青回到国内,继续在大连休养,休养期间参加翻译了斯大林的著作《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》等五六本书,在事业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。

在事业有成的同时,却在爱情面前不是很如意,很长时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女朋友,毛岸青身边的那些同志们也替他着急,想要帮他解决这个难题,可是毛岸青是一个老实孩子,在情感方面没有一点经验,所以总是没能找到女朋友。

这让毛泽东很着急,毕竟当时毛岸青已经36岁了。

有一次,毛泽东直接找毛岸青谈了一次心,然后语重心长地对毛岸青说:“你谈恋爱找对象,就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儿子嘛!你就说你是中宣部的翻译,不是很好嘛。我劝你找一个工人或农民出身的人,这对你可能还有些帮助,你要求条件高了,人家的能力强,看不起你,那就不好了,整天不愉快生闷气,那还有什么意思呀。”

毛泽东为何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呢,原因大概有两个,一方面是他希望儿子在找对象的时候,不要有国家领导人的儿子的架子,太过于挑剔,一定要找一个多漂亮,文化水平多高的,因此他才说“劝你找一个工人或农民出身的人。”

另一个方面是,他担心如果跟毛岸青谈恋爱的女生是冲着他的身份,而不是真正的喜欢他,爱他,那样到后来可能得不到幸福的生活。

由此可见,毛泽东严格要求子女的同时,也能看到一个老父亲对子女的爱护。

作为毛泽东的儿子,注定了毛岸青想要有一场正常的恋爱是很难得的,毛岸青在和女孩子接触时,都是从来不提自己的身份的。

然而作为父亲,毛泽东也是急在心里,可是他又能怎么办,总不能利用自己主席的身份,直接给别的姑娘下命令,让她跟毛岸青搞对象吧!

有一次,毛泽东去大连看望毛岸青,见毛岸青病情有所好转,很高兴,在谈话的时候,毛岸青忽然说自己前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:“爸爸,你说怪不怪,几十年没有梦见妈妈了,昨夜她来了,笑眯眯地跟我说:‘孩子,我不能给你爸爸抄文章了,你要好好练字呀!’”说完后,毛岸青便泪流满面,再也说不出话来。

坐在一旁的毛泽东也感到一阵悲伤,也引起了毛泽东的无限思绪,从1927年分别到如今,已经有30多年了,毛泽东与杨开慧这对革命伴侣,如今只剩下毛岸青这个亲骨肉了,看着病中的儿子,想起妻子开慧,长子岸英,幼子岸龙,他们都在革命奉献了自己的生命,所以,他一定要照顾好岸青。

毛岸青告诉父亲,在大连医院里有一位女护士对他不错,但是他不清楚那是不是爱意,自己也拿不定主意。

毛泽东听了后,也没有表态,只是轻轻“嗯”了一声,出了房间后,便立刻请警卫处的同志去医院对那名女护士的情况进行了解,他知道,岸青在情感上不能再受到伤害了,对女方知根知底是必要的。

在警卫处的同志回来汇报了姑娘的情况后,毛泽东认为不适合,于是又找岸青谈心说:“这个姑娘别谈了,另找个合适的吧。”

可以说,为毛岸青搞对象的事情,毛泽东也是操碎了心,直到有一天,毛泽东见到了长大后的邵华,他认定这就是自己的儿媳妇了。

邵华是刘思齐的同母异父的妹妹,刘思齐是毛岸英的妻子,她们跟岸英、岸青几乎有着同样的遭遇,1942年,邵华的父亲为革命牺牲后,她们姐妹跟母亲张文秋都被抓到敌人的大牢里,在监牢里生活了四年。

直到1946年才得以释放回延安,只有七八岁的邵华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。

刘思齐与毛岸英结婚后,邵华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中南海看望毛泽东,有一天,邵华见到毛泽东后,说了一句:“毛伯伯,我想上学。”

毛泽东听后,感觉到很吃惊,问道:“孩子,你怎么还没有上学呀?”

原来从监狱被释放返回延安后不久,解放战争全面爆发,邵华和母亲一直跟随中央机关迁移,根本没有读书的机会。

一向不喜欢给人办事的毛泽东得知来龙去脉后,说道:“你愿意上学,好嘛,你放心,这件事情我替你办。”

几天后,毛泽东就让秘书给邵华送去一封信,并让邵华拿着信去育才小学报到。

尽管错过了读小学的最佳年龄,但是邵华比其他人更加刻苦努力地学习,最终于1959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。

邵华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北京大学,自然让毛泽东刮目相看,在闲暇之余,毛泽东还亲自与邵华讨论一些文学方面的问题。

渐渐地,毛泽东发现邵华是一个非常好的姑娘,也许会适合做自己的儿媳妇,这并非突然就有的想法,而是经过慎重考虑的。

首先,邵华的身上有着与毛岸青太多相同的经历,都从小就进过监狱,有一个艰苦的童年,并养成了坚毅的性格,并且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。

其次,邵华的父亲是为革命牺牲的,正如毛岸青的母亲杨开慧为革命牺牲一样,革命烈士的女儿,这一点最能打动毛泽东,能够为革命捐躯的人,他们的女儿身上必然也会有这种宝贵的品质,这大概也叫“知根知底”吧!

当毛泽东有了这种想法后,就试探着问岸青:“你嫂子的妹妹怎么样?”

毛泽东的这一问,让毛岸青十分激动,因为这也正合他的心思。

他们在很早之前就已经相识了,只不过岸青一直在外地养病,很少回北京。

尽管与邵华接触的时间并不多,但是他对这个小姑娘是有着爱慕之情的,大概是由于自卑,一直没敢向邵华表达自己的情感。

有了父亲的鼓励,毛岸青开始大着胆子给在北京读书的邵华写信,交流思想,邵华对岸青是有着那种惺惺相惜的感觉的,收到信后,立刻给毛岸青写了回信,两个年轻人就用信进行交流、沟通,回忆各自过去的生活,交流现在的思想,探讨未来的人生,慢慢地,两个人的心便走到了一起。

1960年,毛泽东得知岸青和邵华交上了朋友后,十分高兴,就托刘思齐带着邵华一起前往大连看望毛岸青,并托她们带上一封信,信中写道:“听说你同邵华通了许多信,是不是?你们是否有做朋友的意思?邵华是个好孩子,你可以好好同她谈一谈……”

当时的毛泽东已经67岁,对于普通人来说,这个年龄的老人早就抱上了孙子,可是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,岸青又多病,他是很希望岸青能够与邵华交往的,但是他又不会用命令的口气要求儿子那样去做,而是很尊重岸青与邵华的想法,希望他们能够“谈一谈”。

已经通过信封交往很久的岸青和邵华见面后,便陷入了爱河,即使是作为父亲的毛泽东也没能想到,邵华到大连后不久,便在大连与岸青结婚了。

在很多人看来,作为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唯一在世的儿子,毛岸青与邵华的这场婚礼应该是一场盛大的婚礼,然而这场婚姻却十分低调。

婚礼没有在北京举行,而是在大连的一个宾馆举行的,婚礼当天没有婚车,没有酒宴,简单得让人意识不到这场婚礼的主角是毛泽东之子。

实际上,革命婚姻向来俭朴,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婚姻如此,毛岸英与刘思齐的婚姻亦是如此,别人可以铺张浪费,但是作为毛泽东的儿子则绝对不可以这样做。

然而对于这场婚礼主角来说,这场婚礼是终身难忘的,邵华晚年时回忆起这场婚礼时说道,自己当时穿了一身鹅黄色套裙,是上下分开的那种,把自己打扮的很漂亮。

毛岸青穿着邵华给他买的一身中山装,虽然质朴,却很有精神,两个人的衣服上,都戴着一朵大红花,看起来喜气洋洋的样子。

最让人不理解的是,毛泽东竟然没有出席这场婚礼,哪有儿子结婚,父亲不来参加的呢?

并非毛泽东不关心儿子的婚姻大事,而是因为他考虑到自己如果到大连,一定会给地方造成很多麻烦,婚礼的规格也要大大地提高,这不是他想要看到的。

尽管毛泽东没能前来参加婚礼,却给两位新人备了两份大礼,一份是送给邵华的手表,另一份在当时可是一个“大件”——一台熊猫牌收音机。

估计很多人看到毛泽东送来的礼物,都会困惑,毛泽东作为国家领导人,就给儿子送这样的结婚礼物?连普通人家都比不上!

熊猫牌收音机

相比于十年前毛岸英和刘思齐结婚时,毛泽东送的一件旧大衣,这一次,毛泽东堪称是大手笔了。

在婚礼上,邵华在台上落落大方地说道:“我和岸青真诚相爱,我们的结合只是爱情漫长旅途的开始,生活的路有阳光也有风雨,但只要我们携手同心,互爱互助,我们就一定能克服任何困难,创造美好的未来。”

一番话说出来,感动了在场的人,大家都热烈地鼓起掌来,祝福这对新人能够幸福下去。

毛岸青并不是一个口才很好的人,相比于在公众场合进行语言表达,他更擅长用写作来表达,因此在婚礼上并没有说多少话。

但是在婚礼结束后,毛岸青却做了一件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事情,他向疗养院交了餐费和粮票。

很多人可能会产生疑问,难道毛泽东的儿子办一场婚礼,组织上不应该帮助解决吗?

这场婚礼虽然简单,但是也来了不少人,是疗养院出的钱,毛岸青不希望因为自己是毛泽东的儿子就沾政府的光,他希望依靠自己来养活自己,不能让国家掏钱,所以,他主动交了粮票。

婚后,随着毛岸青的身体逐渐好转,夫妻二人便回到了北京,邵华想回到学校去读书,毛泽东给予积极的支持,可是因为缺课时间太久,邵华感到学习上非常吃力,情绪非常低落,小两口也因此互相斗气。

对于这一点,毛泽东却不去理会,让他们两口子闹去罢,在他看来,这才是正常的夫妻生活嘛!哪有夫妻不吵架的,这并不能说毛泽东不关心他们。

1962年5月,毛泽东离京去各地考察,期间给邵华写了一封信,信中写道:“要好生养病,立志奔前程,女儿气要少些,加一点男儿气,为社会做一番事业……《上邪》一篇,要多读。”

这封家书虽短,却表达了很多的寓意,希望邵华“加一点男儿气”,是因为他知道邵华遇到了困难,希望他能够挺过去,不能就此颓废,因为岸青的身体不好,他更希望儿媳邵华能够独当一面,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。

对于儿子与儿媳之间斗气,他也没有进行说教,而是劝邵华多读《上邪》,邵华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生,对于古典文学自然有着一定的了解。

《上邪》是汉朝民歌,全词是:“上邪!我欲与君相知,长命无绝衰。山无陵、江河为竭,冬雷震震,夏雨雪,天地合,乃敢与君绝!”

毛泽东此举是鼓励邵华能够坚强一些,要始终坚信美好的爱情一定会战胜生活中的困难。

经过毛泽东的开导,邵华一扫之前的抑郁,开始变得更加开朗、豁达了,不但在个人事业上取得了成就,在家庭生活上对岸青也更加关心和体贴,在此后的几十年里,她细心照顾着丈夫的身体。

毛岸青与邵华的婚后生活一直很低调,很多人都不了解他们的故事,然而在这简单朴质的婚姻中,我们也能够看到毛泽东一家人的真性情,让人看后感觉亲切。